2010年是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后的第二届高考,为了有利于高校招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命题组遵循教育部《考试大纲》和我省《考试说明》的要求,并结合普通高中教学实际进行命题。今年试卷体现了“以稳为主,稳中有变,稳中求新,平稳推进”的精神,试题凸显新课程理念,注重科学性、公平性,重视基础性主干知识,强调学科能力与素养,关注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高中新课程强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思维力。今年作文题采用了材料作文,这则材料可引发考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有利于突出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思辨能力”是学生作文(特别是议论文)亟待加强的写作能力。这种命题方式能有效地规避“套作”的现象。
“语言运用”部分,所选材料是我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节日文化的交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化。材料可引发考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试题要求用150字加以阐述,注重考查思维和表达能力。
文言文阅读部分设置了“内容信息筛选”题,这种题型难度不大,但要求考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这种“信息阅读”能力(包含论述类文章阅读、科普文章阅读)是信息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能力。
《考试说明》确定了以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为选考内容。这样的设置是遵循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体现的是高中教育的选择性。我省今年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为林斤澜的散文《春风》,实用类文本为王庆其的科普文章《“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两篇文章内容不同、体裁迥异,分别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适应不同学习兴趣考生的选择。具体设题的考查点、难度值都努力做到平行设置,保证了选考内容的选择性和公平性。
鉴于我省高中语文教材存在两种版本的现状,试卷的命制也充分考虑到了非选考部分的公平性问题。具体题目体现在默写题中,要求默写的名句名篇都是课标规定的篇目,以及两种教材的共有篇目。命题选用的材料没有因地区差异而存在不公平问题。
试卷对“文学名著” 和“文化经典”的测试形式做了探索。为了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保证阅卷评分的可操作性,“文学名著”的考查仍然定位于检测学生是否“读书”,评分标准作了适当的改革,答案要求宜粗不宜细。“文化经典”的阅读考查则根据广大师生的建议,适当降低了难度,旨在考查考生了解经典文化的情况。
试题中多处引用古诗句设题,增加试卷的文学色彩。诗歌鉴赏部分选择了宋代诗人郭祥正的《访隐者》,该诗侧重描写景色和人物形象,突破了往年“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窠臼;在考题设置上,注重考察学生对诗歌遣词炼字、人物形象和主旨的分析,强调诗歌鉴赏依据的是文本语言,由言体情,对诗歌鉴赏教学有导向作用。古诗鉴赏题与中学教材中的内容衔接,考生需要根据课文内容答题,题型有突破,强调课内外结合,旨在引导师生重视课文的教与学。
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和实际运用的考查。“语言运用”部分,所选材料为五月份报刊登载的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报道,这样的题目设置既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文明”的教育,又能在现实情景中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写作”部分错别字扣分,由原来的最多扣3分改为最多扣5分。以期引起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视。
今年的语文试卷在结构编排上较去年稍有变化,即按“古代诗文阅读”、“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共五大块顺序排列,这样的编排顺序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分类,有利于考生厘清答题思路,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但是,具体的题型均按照《考试说明》规定进行设置,题目编排的顺序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既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又注重了试卷的稳定性。
命题关注试卷的规范性。试卷充分考虑到了整卷的阅读量、书写量,今年的阅读量和书写量与去年基本持平。试卷题干表述力求简洁明了,答案示例注意从学生角度出发,力求规范、清晰,易于评分操作。
“稳”主要表现在试卷的题型结构、赋分比例、难度要求以及试题难易梯度等方面,均严格遵照《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并与“2009高考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数学卷”的相对平稳对接。
“新”与“变”主要表现在基于中学教学实际和高考“公平性”,合理匹配试题的主要考查目标与题序,规避命题的“模式化”。“新”与“变”还同时表现在试题设计上。如理9以四个数关于乘法运算构成的循环群为背景,以复数、集合、方程为载体,考查学生学习潜能;文20(Ⅱ)、理18(Ⅱ)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几何概型;理20以三次函数为背景考查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
试卷注重数学的学科本质,关注数学知识的合理应用。既考查了数学知识在学科内的应用——文10、文12、文20、文22、理8、理9、理18、理20等题都突出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本质含义的考查;又考查了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文9、文21、理13、理19等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实际,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试卷将检测考生是否具备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进行熟练的转化和思考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查目标。如理19、文21取材于考生熟悉的背景,要求考生能够将“相遇”、“距离最短”、“时间最少”等自然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语言,进而抽象出体现“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方程语言,奠定解决问题的基础。
试题合理依托知识的交汇,在基本保证考试内容抽样的合理性和典型性的同时,检测了考生是否具备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如理8以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载体考查几何背景下的最值问题,文18以平面向量、理16以不等式为背景考查了古典概型,文20(Ⅱ)、理18(Ⅱ)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了几何概型。试卷重点考查了支撑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它们在文、理科卷中的占分比例分别为87.3%和79.3%。
试卷中设计了适量的创新性问题,考查考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文12以集合、不等式为载体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10、理15,考生需要经历对所给概念或关系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抓住问题本质后方可利用函数图象与性质等知识经历推理论证等探究过程;文16,考生要在观察所提供的三角函数式系数关系的基础上,经历尝试、归纳、猜想与推证的过程。这些创新性问题的设计都源于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新”而不怪、“新”而不难。
试卷以探究性问题为载体,强调高考对考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潜能的关注,力图使得试卷的选拔功能得以全面体现。如文12、文16、理9以及理15关注了推理与证明;文15给出了“凸集”的概念、理10给出了“分渐近线”的概念,通过学习和理解概念,进而解决相关问题;文19(Ⅱ)、文21(Ⅲ)、文22(Ⅱ)(ⅱ)、理17(Ⅱ)、理19(Ⅱ)都设置了探究性问题;理20由特殊到一般地解决了三次函数的有关问题,展示了数学发现的一般过程。
试题突出考查主干知识,考点分布合理,以难度中档题为主,难、中、易比例合理。整卷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既兼顾了今年《考试说明》中新增要求掌握词汇的考查,也突出考查考生的英语篇章理解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短文填词重点测试考生在整体语篇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英语语法、词汇以及正确拼写单词的能力;阅读理解试题中(A)篇的文学渗透试题设题方式,突出考查考生的语篇理解能力。五篇阅读短文的考点信息分布科学合理,涵盖了《考试说明》中有关阅读理解六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其中需要考生依据篇章内容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以及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的试题(共9题)较往年有所增加,有效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导向。
试题所选语料真实、语言地道、原汁原味,没有偏颇,突出文化导向,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双向了解;并且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改写贴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料韵味,使用较多高级词汇和丰富的语言结构。如阅读理解所选语言材料的题材有人物传记、电视传媒、低碳减排、校园生活,美国印第安民族文化等,融知识性、时代性、社会性、文化性于一体。所有的设题语言精练,五篇阅读短文词汇量计1563词,设题词数为731词。
试题力求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感。单项填空题中涉及到的话题包括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现象、Stephen Hawking最新科学探索、青海玉树地震、校园及交通安全以及冰岛火山的影响。完形填空题语篇描述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学习汉语的经历和趣事,反映其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反思。阅读理解题中涉及环保等热点话题。而书面表达是以“WATER FOR LIFE”这一主题的交流活动为情景,力求让考生围绕着全球水资源缺乏的话题,按照题目中的图片提示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考生在进行表述他们看法的过程中,明白保护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考生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这在当今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国际形势下显示出其特别的现实意义,具有良好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完全渗透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体现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试卷力求图文并茂,将插图有机地融入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利于考生解读。如完形填空语篇中的插图和阅读理解(A)篇中的插图等。试卷中书面表达题的呈现方式新颖,是自2004年福建省高考英语学科自行命题以来首次采用图片为载体的呈现方式。设题巧妙地利用世界地图为背景,通过图片和英语关键词提示等呈现主题和内容要点,线索提示简洁清晰,有利于考生的篇章布局。
试题选材和设题也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如阅读理解(A)篇中的设题要求考生推测concluding paragraph,设题新颖,考查考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阅读理解(D)篇的MEMO体裁首次在我省高考试题中出现。另外,书面表达设计在延续适度开放性的基础上凸显思维拓展性。话题以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考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简洁的图片以及英语关键词提示不但减少学生翻译、摘抄原句的可能,而且给考生留有思维拓展的空间,让绝大部分学生有话可写,较好地检测学生自由表达、学以致用的能力。
试卷重点考查高中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并兼顾较大的知识覆盖面。试题坚持能力立意,通过对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的分析、综合、研究等,考查考生物理学科能力。如第15题,考查学生对波的图象的理解,对物理能力的要求较高;第16题、第17题和第21题,分别从具体的力与运动、功能转换过程、电磁感应与受力分析等不同的角度,综合性地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第18题不拘泥于课本的限制,要求判断两个均匀带电圆环轴线上的电场强度大小,注重考查物理方法,考生可以运用量纲分析法、特殊值法、极限法等解决问题;第22题考查考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及灵活应用,尤其是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能够真正甄别、选拔出具有物理思想方法和能力水平的考生。
为了引导中学重视实验,尤其是选修模块的实验,在不改变实验题分数的情况下,本次命题考查了三个实验。第19(1)题,考查的是测玻璃折射率的基本实验,主要考查实验原理;第19(2)题,以研究橡皮筋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设题,给出橡皮筋在增挂钩码和减挂钩码时的实验图线,要求考生在熟练掌握考纲中的“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根据图像中的两条非线性曲线提取出有关信息予以解答;第19(3)题,要求考生从提供的实验器材中选择若干合适的器材,进行实物图连线,在特定的实验要求下,完成测量待测电阻的电路连接,考生必须在熟练掌握教材中的有关伏安法测定电阻等电学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