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黄爸爸,我可能上不了重点大学!”12月7日,提到自己高中时的化学老师黄江,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丁朱曲扎忍不住感叹。
“黄爸爸”是来自重庆的一名援藏教师,2016年8月,黄江随重庆教育援藏工作队来到海拔3200米的昌都,开启了他6年的支教生涯,谱写着作为一名普通援藏教师的微光故事。
“黄老师,这个阅卷系统怎么打不开了?”“黄老师,最近工作如何啊?”……结束援藏已一年有余,江北中学化学教师黄江,还时不时收到来自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求助与问候。
在澜沧江源头处,坐落着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8月的,格桑花开得正盛。2016年8月,带着作为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黄江加入重庆市第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来到了昌都。“尊重自然生命,追求精神生命,塑造社会生命。”在雪域高原上,黄江用心用情教书育人,希望把重庆的先进教育理念播撒在昌都的土地上。
与重庆相比,昌都学生数理化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加之语言环境的不同,初入藏区的黄江,便遇到了坎儿,也是他口中“很大的失误”。
“生搬硬套绝对不行!”回忆起自己初到昌都给孩子们上课的情景,黄江十分感慨。原来,在他赴藏任教的第一年,主动跟校方争取上了一堂高中化学公开课。“名字我都记得很清楚,讲的是《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干劲儿十足的黄江,将自己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成果和4年的教学实践,全部浓缩在精心准备的课件中。然而,当课堂上看到学生的木讷反应,他知道自己“搞砸了”。
吃一堑,长一智。而后的半年时间里,黄江主动拜本地教师为师,并深入研究观察学生特质,因材施教,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教学模式。
基于昌都学生的特质,黄江提出建模教学论,让学生对考点和易得分点进行有效建模,熟悉考题和考点呈现模型。“老师提供题干和考点,让学生自主出题后做题,评价筛选形成独一无二的题库。”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成绩,他利用学生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时间展开废物利用实验教学。
“黄老师,拉姆(化名)晕倒在操场了。”2018年10月,学生的呼喊打断了正在巡查年级出操纪律的黄江。
来不及思考,黄江背起学生,将其送往医务室进行吸氧。然而,10分钟过去了,学生仍然全身紧绷,伴随着抽搐,丝毫没有苏醒的迹象。“不能这样下去,随时会有咬舌头的危险。”焦急的黄江,又再次背上学生,将其送往昌都市人民医院进行紧急抢救。经过医治,学生顺利脱离危险。
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黄江回忆,学生癫痫犯病有时在晚上,家长无法及时赶到。“要等学生完全苏醒,确定平安无恙后,我才能放心离开。”黄江说,而这时,时间往往都持续到子夜时分,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
17岁的丁朱曲扎同学在班级里并不显眼,在成绩上甚至可以算是“后进生”。然而,在绘画方面,他却颇具天赋。课余闲暇之际,他还用唐卡绘画帮邻居装饰屋顶、窗台,以此来赚点外快。
了解到这一点的黄江,鼓励丁朱曲扎参加艺考。然而,3000块钱的集中培训费,对于丁朱曲扎家,不是一笔小数目。“钱不是问题,我先垫给你。”黄江二话不说,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并日日督促其加紧训练。最终,丁朱曲扎成功考入大学美术(优师)专业。
“很多时候,实验器材都需要自己准备。”比如,化学实验中常见的电解水实验,他用两节5号电池便DIY了实验设备。
2016年11月,发现学生缺少课外阅读书籍,黄江联系发动江北中学师生捐赠共计1500册课外书;2019年8月,学生缺乏训练资料,江北中学为高2021届理科班争取了价值2.3万元的化学资料用书600册;2021年3月,为高2021届学生争取了5万元用于贫困生和优生的现金资助。
“没有什么比看到学生能够继续上学,更让我有成就感的了。”在昌都的6年时间里,他曾担任年级组成员、班主任、化学教研组组长、教务处干事,任教高中化学课程,将两届高中毕业生送往大学。
辛苦的付出换来了可喜的回报。数据显示,他参与管理的2021届高考成绩创造了援藏地区的历史新高。6年里,黄江积极探索研究,撰写并发表了12篇教育科研论文;2022年11月,汇集他3年心血的教育教学专著——《建模教学论》正式出版。拿到成品的第一时间,黄江便自费捐赠了245本给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以“知识”的形态培育更多的藏族人才。
黄江坦言,正是在昌都的所见所闻,让他对教书育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去前,教师是职业,而现在教育是我终生奋斗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