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宏,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自然资源部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国际Argo指导组、资料管理组和深海Argo任务组成员。1995-1999年就读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专业。
主持国家专项、国家基金和省部级项目等共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合作发表专著2部,获国家奖1项(排名第五)、省部级奖5项。
刘增宏校友廿二载专注做一件事——我国Argo计划的实施,为我国成为国际Argo计划的重要成员国,建立国家级Argo资料中心,提升我国Argo观测网自主可控能力,以及为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业务化预测预报提供高质量的全球海洋Argo数据等作出重要贡献。他负责开发了我国首套Argo浮标数据接收、处理和分发系统和BGC-Argo浮标资料接收和处理系统,为我国建立Argo资料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中国成为9个有能力向全球Argo资料中心提交经实时质量控制的Argo资料的国家之一。
崔鹤,博士,现为青岛海关技术中心研究员。1992-1995年就读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环境海洋学专业。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多功能离子色谱仪的开发与产业化(2012YQ090229)”。
从大学老师到实验室普通食品农产品检测员,再到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崔鹤始终关注着我国分析化学发展水平和国际领先分析仪器技术发展动态。在日常口岸技术把关的工作中,崔鹤发现,国内实验室使用的高端仪器设备,如离子色谱仪等基本都是国外品牌,不仅价格昂贵、使用成本高,配件耗材有时也不能及时到货,设施设备受制于人。
2012年,崔鹤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整合了国内从事离子色谱仪器生产、基础研究、方法应用、标准制定等最具实力的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成功申报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他带领团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发明了色谱填料合成新工艺,全面突破了离子色谱软硬件技术,构建了我国离子色谱技术标准体系,顺利完成该项目,实现多项“全国首次”,解决了离子色谱仪的研发、使用等“卡脖子”难题。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这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为的是表彰工程技术领域先进典型,激发引领广大工程技术人才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神舟飞天、高铁飞驰、巨轮远航……党的以来,我国重大工程不断“开张”、大国重器接连“刷屏”,背后的“功臣”正是千千万万名一线工程师。
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工程师奖等国家级表彰奖励,到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等民间科学技术奖项,不断丰富多元的各类奖项,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程科技人员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他们中,有大工程、大装置的核心骨干,也有新技术、新发明的领军人物;有年过七旬依然奋战一线的“老工匠”,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90后”……他们都是创新路上不停歇的领跑者,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从建筑、能源与化工领域到装备制造领域,从信息电子领域到农医与环境领域……这些受表彰的卓越工程师们覆盖了很多重点工程领域。来自企业的个人和团队占比较大,凸显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本次表彰对受表彰的个人颁发奖章、证书,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对受表彰的团队颁发奖牌、证书,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