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中汪小姐工作单位所在大楼——中山东一路27号,也是我先生工作的地方,那时叫“外贸公司”。学校毕业分配到这里之后,他被安排在一楼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工作。那时候,外贸工作人员出差是常事,满世界地奔波,“外滩27号”的时钟转动都好似比平常时间快。先生每次出差,我都会带着孩子去浦东机场为他送行。
外公是上海十九冶的一名普通汽修工人,1994年他光荣退休时,单位组织工人和家属“上海一日游”,于是外婆和妈妈便跟着来“沾光”。那些在家乡四川见不到的景物,让妈妈兴奋极了。她说,最让她难忘的,是刚通车不久的杨浦大桥。那时四周已是一片繁华,桥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站在杨浦大桥上,眺望黄浦江,她说从来没见过那样壮丽的风光。看着轮船悠然驶来,它就像一个刚刚苏醒的巨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奔跑着。我的妈妈有幸见证了这座成为国际焦点的桥梁的初生模样,这一天,上海的勃勃生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初印象,也为她日后在这座城市扎根建立了情感纽带。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9年的上海外滩,可以看到马路边的花坛里五彩缤纷,建筑物巍峨气派,浓浓的文艺复兴风。泛黄的照片中,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女孩,穿着自己喜欢的蓬蓬裙、粉红色的小皮鞋,手撑着栏杆,和后面的建筑物留下珍贵的合影。二十几年过去了,外滩不断地变化发展,但是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依然傲然耸立在黄浦江边。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5年的外滩。那时候东方明珠才刚刚建成,外婆和妈妈兴冲冲地抱着我去外滩“噶闹猛”。你们看我妈,小皮裙、黑,是不是特时髦?这身衣服放到现在也丝毫不过时。这条皮裙是她根据香港电影里女明星的样子自己做的。拍照用的是国产海鸥牌DF1胶卷相机,当时要卖400多元,我妈当时一个月工资才400元。我问外婆:“你们怎么舍得?”外婆说:“还不是为了多给你拍点照片,不然你一下就长大了!”转眼28年过去了,上海变化好大,唯一不变的是,我还是外婆和妈妈手心里的宝儿。
1999年在外滩拍的,那会我是个5岁的小朋友,跟着父母来上海游玩。一眨眼,我已经成了外滩对面写字楼里的上班族,时过境迁,见证着上海和自己的变化。
1997年,儿子2岁,我和丈夫第一次带他去市区游玩,在熙熙攘攘的南京西路留下了这张照片。现在回望,几十年间上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记录着时代的发展,也享受着发展的喜悦。
1999年,我和爸爸妈妈在人民广场留下了这张合影。当时我妈二十出头,打扮精致。那个年代上海的时装可多了,我爸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带我妈去人民广场买衣服,因为妈妈喜欢买时装,不爱穿裁缝店做的。1999年出生的我,没有亲眼见一见那个年代的繁华,还好我家喜欢拍照,留下了好多那时的照片,让我能看到20年前父母的青春。
1999年国庆节,父母带着3岁的我去“噶闹猛”。南京路上霓虹闪烁、灯火通明,听爸爸妈妈说,那时国庆节最期待就是在繁华的步行街上买点小吃,再看看华灯璀璨,感觉一切充满了希望。几十年了,景观灯越来越漂亮,南京路步行街的人气也从未减淡。
1997年,我7岁的时候,爸爸买了一辆桑塔纳2000型轿车。这辆车子要10多万元,当年的平均工资才1000元不到,可谓扎足了台型。照片中的背景是上海野生动物园,那时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穿的是上海小朋友都很熟悉的校服。舅舅开着爸爸的车带我去的,当时路上没什么车,所以可以停在大门口留影。从那以后,上海大众这个品牌就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至于我和我爸爸后续换车,也只认准这个品牌。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大众桑塔纳车型特别流行,作为产地的汽车城安亭则遍地是“普桑”。经常看到车牌挂着“沪B3”开头的桑塔纳轿车,那大部分是大众厂的员工车。这张照片拍摄于1998年,是我作为嘉定电视台安亭站通讯员开着桑塔纳出去采新闻时留下的一张工作照。
1997年10月17日,爸爸带我去奉贤的一家养老院看望太公太婆,那时家住长宁的我们开了3个多小时的路程才到达目的地。在停车等待其他亲戚的间隙,爸爸把我领到车前,给我和桑塔纳合了一张影。
90年代,不管是女士还是儿童发型,无处不在诠释着“时尚”这个话题。妈妈带我出街吃饭之前,必须把发型捯饬到位。妈妈告诉我,当时她不吹好头就不出门,卷发要30分钟,烘发要50分钟,加上最后的吹风和定型,加起来要两个小时。一头翻翘式大波浪的妈妈带着童花头的我走在路上,不要太拉风~
1996年9月,上海环球乐园开园,我带着刚满16岁的孩子去游玩。因为青春期的孩子腼腆不愿入镜,只有我一人在门口拍下了这张照片。但第一次去环球乐园的孩子,被园内一比一复刻的世界各国建筑震撼,至今念念不忘。
1992年,学校去嘉定汇龙潭公园秋游。现在翻看照片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热闹非凡。大戏台上,黄梅戏好戏连连,脑海中观众热烈的鼓掌声让我仿佛穿越了一般。公园广场上的九龙戏珠花墙让人过目难忘,只可惜这面墙已经拆除,再也看不到了。
这是在1995年冬天,两个大哥哥带着我和小姐妹去鲁迅公园划船。那天天气特别好,太阳暖暖的,我和小姐妹吃着爆米花、说着悄悄话,被哥哥拍了下来。我头上戴的红帽子是哥哥带我去五角场的朝阳百货买的,花了几十块钱,羊毛的,非常漂亮暖和,戴上就不舍得拿下,大家都夸我好看、时髦。
1996年大学毕业,我与同学们合影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那时的我们,青春活力四射,连路人都忍不住回头看。
这是1996年嘉定博乐路上的小绍兴酒家。上海人一讲到白斩鸡,就想到小绍兴,“要吃白斩鸡,请到小绍兴”,这句广告烙印在无数老上海人的心头。1994年10月28日,嘉定第一家小绍兴酒家开业。据悉,开业后头一个月店铺平均营业额稳稳维持在3万元左右,足以见证上海人对小绍兴的热爱与追捧。最下面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嘉定小绍兴酒家员工开会时的场景,当时嘉定店员工数量达近百人。
佳露西菜社是嘉定第一家西餐厅,也几乎是上海郊区第一家西餐厅。市区西餐厅的老师傅会来佳露西菜社传授经验,所以西餐口味颇为正宗。许多嘉定人第一次吃西餐就是在佳露西菜社,他们家的水果色拉、炸猪排、菲力牛排、罗宋汤等菜式非常受欢迎,让小朋友念念不忘的还有“火烧冰淇淋”,带着一点点朗姆酒味吃起来特别香甜!在上世纪十年代,嘉定的小年轻到佳露西菜社约会,可是相当有腔调的事体!
“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老式收录机依旧能播放出那时最流行的歌曲。作为90年代的“追星女孩”,刘德华、小虎队,那时的“顶流”我都追,他们的歌曲名我都抄录在自己特制的歌词本上,每页还粘上他们的贴纸。
妈妈的嫁妆——上海“飞人”牌缝纫机。这台缝纫机代表了当年的“上海制造”,品牌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缝纫机质量考评第一名。不得不说上海品牌质量真的好!小时候妈妈经常用它给我们做衣服,直到现在妈妈还在用它给家里做拖鞋,它承载了我儿时的好多回忆。
1990年,父亲有了第一个BB机,是数字显示的,当时大家习惯叫“call机”,第一代BB机只能显示回电的电话号码,收到消息后,要立马去找个电线年后,父亲有了第二个BB机,是中文显示的,就像现在的手机短信,不再需要找电话机回电就能看到对方的留言,这给当时奔波在外工作的父亲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当时购买一个中文显示BB机要五六千元,费用则是包月收取的。时至今日,这个BB机竟仍然可以开机。
这是一张1997年8月1日发行的长途电话卡。那时候虽然家家都有电话,但是直接拨打长途电话非常贵,于是便衍生出了这种需要输入卡密接入,再接通长途电线电话卡”。这个卡片背面写着有效期,过期作废。那个年代,为了打长途能再便宜点,我还曾经常坐公交车跑去人民广场地下商铺购买临期打折的储值卡,一来一去要花上半天时间。现在的手机通话功能太强大了,别说打长途全国一个价,新型国产手机还能拨打卫星电话,真为我们国家科技的发展而惊叹!
九十年代,梦特娇品牌刚到上海,当时分香港版和法国版,赶时髦的老爸1990年到市百一店购买了一件法国版的梦特娇,当时卖1800元。为了买这件衣服,他坐着公交北嘉线,到终点站再换乘出租车,单程就要1个多小时。只要有重要场合,老爸就会穿着这件梦特娇。到现在,这件衣服伴着他33年了,质量始终很好,除了有一点点泛黄,依旧很挺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