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年,我们重拾被忽视的日常。我们爱上Citywalk,走进演唱会、电影院,在不确定性中寻获当下的愉悦。
上一年,我们没有停止思考。我们困顿于世界的瞬息万变,探索如何与AI共存,在ChatGPT算法之下追问生命的答案。
但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告诉我们,“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
2023是多变的一年。年初,我们迎接复苏;年中,我们面对猝不及防的机遇与挑战;年末,我们在感慨中告别与回望。
2024年将会发生什么?它会更好还是更坏?哲学家告诉我们:“一切皆流,无物常住。”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面对变化,我们不要质疑,要理解变化,成为变化。
越是身处剧变之中,冷静的思考就越可贵。在这个2023年接近尾声的时刻,我们邀请了37位虎嗅作者,就以下三个问题认线. 目前所在的行业是什么?
2023,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关于它的讨论源源不断。我们的社会,会因为AI得益更多,还是受伤更多呢?多数人将人工智视为行业的新机会,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将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
“按照主流的说法,互联网行业最大的机会是 AI。但 AI 是工具与手段,不是目的与结果。再加上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底层大模型,还是基于开源大模型的微调,‘制作工具’(做 AI)的成本显然高到离谱。因此,‘用工具’可能是比‘做工具’更好的机会。”
“随着新一代社交媒体的成熟(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利用内容进行网络获客成为一门显学。在可见的未来,商业竞争内卷严重,‘做内容’这门手艺是各行各业的生意人必备的营销手段。”
2023年,大众消费的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位虎嗅作者认为,社交媒体带来小众的心理认同,个性化的旅行需求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机会。
“以‘超级合体’为代表的小团崛起。大团时代过去了,具有个人人格媒体的导游和KOL正在赋予旅行‘独特感’,而这随之带来的溢价非常高,将有巨大的机会。”
总体来说,大家对明年的预期不算乐观,但依然觉得“大处不可为,小处大有可为”,而生活就像长河,“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目前主业是投资,今年亏得一塌糊涂。开店也不顺,突出一个亏。副业码字以及做脱口秀,从甲方那里讨饭吃。
目前看到的最大机会我喜欢称之为赛博中药,主要聚焦于星座,塔罗,命理,心理咨询,情感咨询等等披着各种马甲的心灵电子安慰剂。
目前能看到身边做这个的朋友,水下营收非常惊人,并且几乎不需要拓客,稍微做得靠谱点,都是人带人,多到做都做不过来。
并且这东西的门槛比想象中要低很多很多,原本以为是要专业研究,后来发现身边那几个全都是用APP来算,外加很多用户根本也不信这个,只是为了找个人来倾诉,做好树洞就可以了。
目前从事教育和新商业,所在行业像个风向标,一直在和技术进步、商业增长的行业及企业一起成长。每隔三五年,都能在学校和机构学员数据中看到新老产业更迭。
新兴的、朝阳的行业在爆发式增长,上升,全球化;与之对应的决策者和他们的核心管理团队,也会有更多人出来交流、学习、更新认知,做业务出海筹备;前几年的热门行业还是地产、金融、科技互联网,这两年的学员画像中,则新增了投资、医疗、生物科技、农业、人工智能等领域。
教育行业未来的机会空间,也将伴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融合,陪伴企业和他们的创始人及核心管理团队,从教室和实验室出发,走进工厂,迈向田野,走出国门。
我心中被低估的中国科技公司是百度。作为BAT时代的王者之一,百度的核心搜索业务,在技术进步的移动浪潮中,被各大 APP以孤岛的形式重新解构。这种趋势和影响至今依然在发生。但百度这家公司令人尊敬、也因此被低估的地方在于,二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地走技术路线。
百度是中国科技公司里,最早重度投入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在全球科技公司的核心技术领域也有重要地位。站在今天,从旁观者和事后诸葛的角度,这听起来正确而普通。但站在十年前的技术、视野和认知里面,一家大公司,砸上自己全部战略资源,去为不确定收益的技术进步投票,并不容易。
百度曾经在集团大盘营收连年减少的前提下,坚持逐年增加科学家、实验室、人工智能团队的预算。这一目光长远、真金白银的重度投入,在同行纷纷为了流量、游戏;为了眼前的增长、用户时长,费尽心思时,更显得尤为珍贵。
百度是一家严重被低估的公司。虽然今天从用户体量和技术全球化竞争的角度去看,他们不是最强的。甚至当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产品,百度在应用层面也饱受争议。但对于一家从创办至今,坚定走技术路线的公司来说,在推动科技进步的产品价值观层面,已经比大多数同行走得更远。百度在财报和用户数据看不到的地方,有看不到的技术积累。在下一波技术浪潮到来时,可以代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走得更远。
今年开始我正经做了一份跟“AIGC”有关的工作。我的职位正是因为ChatGPT的爆发而诞生,挂上没多久就让我看到了,所以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体验。
我相信今年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因为大模型、AI的复兴潮流而开启新的人生阶段。与此同时,我和同事今年也遇到不少人,他们稳定的工作受到了挑战,即使暂时没被完全替代,工作量也大幅减少。总体上,我们的社会是因为AI得益更多,还是受伤更多呢?
可能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就像把“AI”替换为电商一样,很多人把生意做出所在社区,做到全国;但有些实体店关门。电商对社会冲击过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人们工作的具体项目和能力要求变了,但社会总体上和原来一样稳定。社会吸收和适应了这种剧变。AI也会是这样的。
我目前重点关注“AIGC+泛文娱/媒体”的应用,文生图是给这一垂直领域带来最大改变的新技术。而不远的将来,很显然文生视频和文生3D会是我们最重点关注的方向。
根据今年以来的大致规律,从纸面论文或闭源技术出现,到开源社区能用的产品完成度或效果大致赶上,大约平均需要半年时间。在12月上旬,除Pika放出1.0之外,阿里、字节、微软都发了图转视频算法的论文,视频生成领域有不少理论突破。至少到明年年中,我们就可以观察到是否会有工业级别的视频、3D生成方法问世了。
文娱业界翘首以盼视频生成技术,这将创造在实拍短视频以后的下一个潜在内容池,也将让影视剧、动画片拍摄的基底变得更宽广,出现更多跨界的新玩家。
众所周知,AI行业目前基本不存在“被低估”的公司。然而,有些被过高估计、被炒作的案例还是存在的。我们致力于还原行业全貌,让大家从“炸裂”“”“颠覆”中解脱出来,明确知道自己可以怎样运用AI来增强自己的工作。这也是明年我们会继续努力的方向。
自从2021年中离开职场后,我所在的行业似乎发生了变化。此前,我一直在电商领域工作近7年,主要负责市场部工作。最后一份工作,我在一家上市公司负责TOB SaaS类产品的业务。这份工作做了一年,之后因为业务不做了。
此前,我一直热爱写作。2021年离职后遇上黑天鹅事件,那段时间也不好找工作,我就做起了“自媒体”,也就是公众号。
运营公众号后,职业生涯发生了变化。虽然不确定自媒体是否被定义为一个行业,但目前,我主要关注平台电商、消费类居多;加上之前一直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所以,现在会以“营销观察者”角度,做一些内容创作方面的工作,然后给客户提供一些营销方面的外脑支持。
我觉得,自媒体是一个难以明确定义的群体、或行业,尤其是个人账号,类似于一个容器,虽然我会撰写一些宏观点的内容,但我认为自媒体特性多变。
产品型自媒体,可能是未来一个趋势;简单说,结合内容创作给B端客户做做服务,然后,自己开发个小众品牌运营运营,类似于小红书上的买手,围绕兴趣搞搞品牌,主要针对一些特定人群,算是一个小生意。
接触的公司,都是大公司,还有一些腰部客户是泛科技、家居智能类,规模基本都在B轮+,算不上被低估吧。
私以为,我们这种垂直品类自媒体,妄议行业与公司有点大言不惭了。我觉得一个行业也好,一家公司也罢,在这个不平稳世界中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基于管理者的站位和思考,而每一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必须要承受和面对的,无论是好是坏。
如果说在我熟悉的本行业,我看好的是吉祥航空,不说其服务品质如何,其掌舵者的包容,特别是对媒体和批评的包容,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愿意尝试,敢于面对,这一点在封闭的民航业里线. 毛琳(上市互联网公司策划总监)
目前从事旅业。作为非标、履约繁琐、体验为先的行业,旅游业一直发展非常慢,全球TOP3国内的携程旅行,国外的booking、expedia集团都是20多年前诞生的,但随着个性化、小团化、定制化需求的发展,以及tiktok等社交媒体的发展,旅业巨大的机会正在涌现。
ChatGPT带来的人工智能。攻略的最大问题是非标且繁琐,以及过度依赖于人工介入,ChatGPT真正实现了个性化。
社交媒体带来小众的心理认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已经从打卡“传统景点”变成打卡小众热门的“网红景点”。传统旅游产品是严重滞后的,比如淄博,等到短视频都刷爆了,微博热搜才“安排”上。
以“超级合体”为代表的小团崛起。大团时代过去了,具有个人人格媒体的导游和KOL正在赋予旅行“独特感”,而这随之带来的溢价非常高,将有巨大的机会。
2023年1月新成立,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Layla是一家严重被低估的基于AI的智慧旅游企业。这家公司完全是AI+旅行的产物,通过ChatGPT来构建底座的聊天机器人,基于tiktok、twitter等社交媒体进行旅行推荐。
这完全是颠覆性的产品,将年轻人拿捏得死死的,真正让全球进入个性化私人订制时代。目前该公司已经获得合创始人安迪·菲利普斯和Skyscanner联合创始人巴里·史密斯的投资。
当然,我更看好超级个体+AI的应用,这样才能让旅游完全定制化,也具备规模效应,期待有这样的MCN机构出现。
内容流量和个人IP咨询、特殊儿童教育、海外医药咨询,是我近几年从事的几个业务。 机会方面,主要谈一下第一点。 随着新一代社交媒体的成熟(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利用内容进行网络获客成为一门显学。在可见的未来,商业竞争内卷严重,“做内容”这门手艺是各行各业的生意人必备的营销手段。
我对内容制作、账户运营、平台规则持续深入研究,提供咨询服务,为客户节省时间和成本,规避无效劳动和踩坑风险。我认为这一行的机会,是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具备高增长潜力的行业与个体,我会通过合资经营,将短期的咨询合作变为长期的深度合作。实际上,开头部分提到的我的另两个业务,就是以这种方式发现的。
说到被低估的公司,今年我推荐比亚迪。比亚迪同时具备三电和混动系统的技术积累,及传统造车时代积累下来的整车设计、供应链、制造、销售资源。
通过近三十年厚积薄发,在近三年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比亚迪乘用车销量呈现指数型增长,更有技术和规模突破临界点后带来的成本优势,即产品价格极具竞争力的基础上,利润率也有保障。
并且,比亚迪作为三电和混动技术的供应商,在自有产品之外,还能享受新能源汽车行业高增长带来的红利,类似三星在手机行业的地位。
之所以认为他被低估,第一是比亚迪海外业务也保持了同样的高增长。之前谈到中国科技行业出海的成功案例,大家想到的更多是华为、字节、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