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数据”技术支撑、“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和传统“铁脚板”精神,苏州打响了整治违法违规“小化工”的战役——
从4月下旬开始,全省接连发生多起火灾和爆燃事故。这些事故有不少共同点,比如,事故不同程度涉及化工产品的非法生产、运输和储存,事发地都在基层村社,涉事主体都是小作坊、小厂家,有些甚至是“黑作坊”。5月19日,全省召开集中开展违法违规“小化工”百日专项整治行动视频会议,要求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方式,全面摸清违法违规“小化工”的底数现状,分类提出处置意见,建立常态长效联动监管机制,实现问题大起底、隐患大整治、监管大提升。
会后,苏州市立即发布此次专项整治的具体实施方案,整治违法违规“小化工”的战役全面打响。如今,百日整治已完成排查摸底,进入集中整治阶段。据统计,苏州全市共排查点位61万余个,查实违法违规“小化工”112家。
“这些整治对象是游离于我们监管之外的。”苏州市应急管理局总工程师、危化处处长程敏介绍,安全监管部门是对企业进行监管,之前几乎所有的检查排查,都是基于那些登记在册、有底可查的企业。而违法违规“小化工”是从未登记过的,大多是一些作坊,有些是藏在已关停的工厂内,有些甚至是躲在民居中,隐蔽性、流动性都很强。
5月26日,昆山市交通运输局执法人员在例行执法检查中发现有一辆车非常可疑。为了一探究竟,执法人员跟随车辆到了一家已经关停了的化工厂内,经检查发现,厂内有大量化学品。安全监管人员到现场后发现,虽然这家化工厂已关停,大部分化工生产设备已拆除,但仍遗留着3个搅拌釜。作业人员正是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分装作业,现场储存着大量物料。5月27日,昆山市千灯镇派出所警务网格员发现南刁市14号民房内储存着大量固体氢氧化钠,共计59袋,总重量达1475公斤。诸如这类“小化工”很难在日常监管中被发现。
违法违规“小化工”另一个特点是危害性大。程敏说,这些“小化工”既无生产资质、更无安全保障。他们往往是通过节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投入,逃避监管赚“黑心钱”。这些“小化工”一般不会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生产设备简陋落后,生产工艺原始粗放,火灾、爆炸的风险巨大,可以说是隐藏在社会角落里的“定时炸弹”。同时,违法违规“小化工”一般也没有环境保护措施,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废水废料都直接排到下水道或者垃圾桶里,有些甚至埋在土里、倒到河里,污染生活环境。
所以,想要安全稳定,这些“定时炸弹”必须清除。然而,监管部门在明处,这些“小化工”躲在暗处,如何才能真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彻底扫清死角盲区呢?这就要依靠“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工作模式。
61万,这是从5月底至7月24日苏州全市所排查的点位数。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能摸排如此之多的点位,这离不开“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中的任何一环。首先就是大数据。
所谓“大数据”,是搜集那些与“小化工”可能相关的可掌握的数据。由于“小化工”的隐蔽性极强,只能通过这些可能相关的数据来作为指引,提高摸排效率。
根据实施方案,苏州全市各级行政审批部门提供了5万余家化工和疑似化工的市场主体清单;市供电公司在提供25万余家动力电用户清单的基础上,加强用电异常分析排查,推送4483家谷电量是峰电量5倍且容量小于315千伏安的用电异常用户;除此之外,全市公安、交通运输、等多部门也利用已有的信息系统,提供了相应的大数据支撑。
苏州公安机关依托“智慧危管”等信息系统,强化建模应用,可实时比对预警。6月17日,系统自动推送了相城区某单位“易制爆购销不平衡”预警。门上门核查,发现该单位有5天未进行相关备案,已构成违法。在依法对其进行处罚后,公安机关又循线排摸出常熟市一违法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小作坊,查获高锰酸钾、双氧水、氢氧化钾、草酸等危险化学品1.7吨。常熟市应急、公安两部门分别对该作坊依法处罚。
据苏州市应急管理局危化处工作人员陈小东介绍,自百日专项整治开展以来,苏州门依托“治综系统”“智慧危管”等信息系统,已移交违法违规“小化工”线起。市局摸排各类场所21504处,排查出违法违规“小化工”违建4处,拆除面积161平方米。
颇具针对性的大数据抓住了整治的重点范围,为摸排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引。然而,大数据毕竟只能显示与“小化工”可能存在的关联,并非百分之百精准打击。在这份大数据背后依然有众多的对象需要逐一摸排核实。而在大数据之外,也有可能存在“漏网之鱼”。想要实现真正的检查全覆盖、隐患大起底,就离不开完善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以及传统的“铁脚板”精神。
自此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苏州依托全市现有的1万多个社会化综合网格,将排查任务压实到乡镇街道和基层村社,初步构建了组织到村、排查到点、责任到人的工作体系。镇村干部和网格员发扬“铁脚板”精神,逐村、逐企、逐户“过筛子”。
5月27日,昆山千灯镇派出所警务网格员周剑锋和张建国能发现南刁市14号民房内藏有大量固体氢氧化钠,就是依靠“一个不漏”的铁脚板精神。周剑锋说:“当时我们正在‘清格’,就是一户挨一户进行摸排,我们也没想到一间民房内会藏着这么多危化品。如果不多跑,是发现不了的。”
在整治工作中,“筛子”过一遍可能还不足以让人放心。“小化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兜兜转转“躲猫猫”的现象不时存在。为此,我市对2019年以来查实的35个涉及危化的举报案件进行“回头看”,防止“死灰复燃”,同时对于诸如城乡接合部、废弃养殖场、废弃工厂等“小化工”易于藏身的区域进行重点反复排查。
据统计,截至7月24日,全市累计15万余人次进企入户,排查点位61万余个,排查发现各类“小化工”“小作坊”“黑窝点”线起,查实违法违规“小化工”112家。
程敏说:“苏州排查的点位达61万余个,这个数字占全省所有排查点位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也体现了苏州‘网格化’查得细,‘铁脚板’走得多。”
市应急管理局危化处对已有的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从查实的违法违规“小化工”数量来看,全市查实112起,占全省的12%。程敏说:“这一方面说明苏州违法违规‘小化工’问题不算最突出,但同时也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毕竟还是有100多个‘定时炸弹’摆在那。”
在这些违法违规“小化工”中,无证无照的作坊有75家,占比最大。程敏说:“这些‘小化工’存在的背后,一定有它的市场。”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链自然延伸到乡村。但由于基层要素集聚能力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更多是在一些低端环节做配套,这也就是这些“小化工”存在的逻辑。
6月3日,吴中区郭巷街道安监办根据群众举报,对一企业仓库进行突击检查,查获10个塑料罐,内有约27吨醇油,经检测为76.62%甲醇,闪点19℃,初步认定为危化品。执法人员调查发现,这些醇油本是卖给一些小餐饮店作为燃料使用的。相比普通燃料,醇油的价格要低不少。作为小餐饮店必然是想方设法降低自己的成本,这些醇油也就有了市场需求。据该企业老板称,之所以会积了这么多醇油,是因为最近也卖不动了。原来,随着“331”专项整治的推进,小餐饮店陆续得到整改,不再需要醇油作为燃料了。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化工’滋生的土壤,就必须斩断这些灰色产业链。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程敏说,这样的源头管理是关键。当然也不能一刀切,对于一些确实有市场价值的产业,那就该建立正规的公司去进行配套。既要坚决堵住小化工的生存空间,也要积极疏通经济发展的产业链。
程敏认为,虽然目前排查摸底阶段已结束,进入了集中整治阶段,但并不能说全市的违法违规“小化工”就只有112家。这只是目前摸排出的一组数据,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基于这些“小化工”的隐蔽性和流动性,摸排工作需要一直动态进行下去。因此常态化监管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这次百日集中整治中,也明确要求要建立常态长效联动监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问题大起底、隐患大整治之后,真正实现监管大提升,才能防止违法违规“小化工”死灰复燃,才能有效遏制事故,保证安全生产形势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