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海水淡化是解决未来水资源紧缺的有效方法

2024-08-17 04:30:28   来源:杏彩体育投注网 作者:杏彩体育投注网官网 1

  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全球平均量的1/8。污水处理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南水北调...

  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全球平均量的1/8。污水处理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自来水价也越提越高那我们有没有别的方法来获得淡水资源,或是更大效率的污水回用?4月18日,记者独家专访了北京中联动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学良等高层负责人,他们介绍了以分散形式进行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和中水处理的装置。

  刘学良介绍说:“我们生产的一体化海水/苦咸水淡化装置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外压浸没式超滤和反渗透工艺,配有能量回收装置,能有效提高系统的出力和抗污染性能,降低能耗。产水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深度处理后还能作为工业用纯水。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固定或移动使用。”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张会艳接着说:“我们装置的特点和优势机动灵活、维修量小,便于那些不适合建大规模海水淡化厂或没有自来水管网铺设道的地方。因此我们这项技术的初衷是为特定市场服务的,因为那些驻岛人员没有淡水资源可用。最近我们在中关村申报了这样一个课题,专家评审后觉得很有价值,说可以将技术好好总结一下,往工业用户和居民用户市场发展。我们也在考虑对不同用户采用不同工艺路线,针对小岛居民、中小企业用水用国产膜把里面的配置降低一些,降低成本和运行费用。”

  据记者了解,现在已经有大型的海水淡化工程应用,浙江玉环电厂每天产淡水能力是3.6万吨,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自来水厂,包括给企业供淡水、居民提供饮用水。

  “目前海水淡化每吨是2.5元的成本,当然,这只是在给特定市场提供的那套装置基础上计算出的运行成本,不包括所有的折旧在内,如果包括在内大概是5元一吨,但也要比引长江水便宜。从现在情形来看,海水淡化必然是解决未来水资源紧缺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去年,浙江一个小渔岛上就建了一个小型的海水淡化工程,专门给居民提供饮用水,大家已经认识了海水淡化这项技术,水质能保证饮用要求,也都不觉得昂贵了,海水淡化将来肯定是一个大趋势。还有西部一些地区的苦咸水也可以利用,并且用起来更加简单。”张会艳解释道。

  既然海水淡化这么好,为什么不把它推而广之到全国?为什么还要大成本地进行南水北调工程?该公司市场部区域经理刘玢告诉记者:“要把海水淡化项目做大,技术上没有难度,推广上最困难的就是成本。能不能推广我们的项目,关键得看对那个地区来说海水是不是最好取得的水源。沿海地区如果有自来水(地表水或地下水)可用,那它的成本还是要比海水淡化低。现在一些城市自来水还只要1块多点,用户肯定考虑便宜的东西。阿联酋用海水淡化是因为他们没有淡水。但目前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国家要提高水价,比如说海水淡化成本只有3块多一吨,如果自来水涨价到5块多,那企业肯定会考虑上这个项目,现在关键就是淡水资源相对海水淡化还是便宜。”

  刘学良接着说:“海水淡化不能替代南水北调。南水北调一是解决饮用水问题;二是在干旱特别严重的情况下解决农民灌溉问题;三是海水只能管道输送不能开渠输送,否则会对沿途造成盐碱化、板结化,而建管网运输淡化水甚至比建个污水处理厂还贵,即使海水淡化成本下降也是有局限的。现在海水淡化工程应用得还比较少,一方面投资太大,另一方面是现在还没到一点水没有的地步。我们主要面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工业用户。”

  据悉,中联动力生产的水处理装置可以在洪涝灾害时派上大用场。只要把装置放在地上,那边进洪水,这边干净的饮用水就出来了。中联动力有一系列的装置,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以ZH-10型号的淡化装置为例,1小时生产淡水10吨,这就够80多个人一天的生活饮用,1天就240吨,相当于供2000人一天的生活饮用水,水量很大,而且水质很好。

  该公司市场部区域经理董国强说:“任何事物的推广都有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可行性问题。首先必须是技术上能做,进而降低它的成本。海水淡化一次性投资比较大,动力消耗也比较高。但我们的成本比较低,因为我们在引进的核心技术之上有所改进,原有技术是适应当地情况的,水处理是一系列成套设备,我们只引进核心技术产品,自己配备国产化辅助设备,总体成本下来了,而且更适应中国国情。不同的地方,水质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对设备技术要求有区别。”

  刘学良说:“一方面是要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海水淡化,另一方面是要在管网铺设不到的地方推广中水回用,把污水、工业废水尽可能地处理再回用,所谓的节水减排应该把钱用在这方面,再稍微处理一下就可以用在景观用水、社区灌溉等等。我们的一体化中水处理装置主体工艺采用最先进的膜生物反应器,配有结构紧凑的其他辅助处理装置,产水水质稳定,由于国家城市杂用水标准(GB/T18920-2002),也可以固定或移动使用。一体化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的出水也优于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GB18918-2002),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中水深度处理,实现零排放。”

  张会艳说:“我们的产品应该说是环保理念提升的产物,因为我们重视分散式治理。集中治理,建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固然便于管理和监督,但规模大的缺点就是来水送水都要有管网,而在北京铺设1公里的管网平均要200万元,数目相当大,所以说中水回用面临的就是管网配套的问题。而我们的分散型装置因地制宜,可以在一个范围内(比如一个小区)对污水进行处理,形成一个小规模的中水循环系统。我们曾在河北省文安县作过调查比较:方案一是建一个集中式大污水处理厂,还不包括回用,只用管网把污水集中到厂里再排放到周边河道;方案二是建几个分散的小型地埋式装置,经过分析,还是后者要划算得多。并且我们这种装置的生化细菌含量要比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少,所以污泥产出量特别小,而且处理起来很简单,省去了后续污泥处理的麻烦。最重要的是运行成本低,仅为传统工艺的1/3~1/2。”

  刘学良说:“我们公司开发的这3种产品都是在已有的工程应用业绩、成熟技术之上研制的小型化装置,比较适用于那些缺水、没有城市管线、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用户,尤其是在人口密度小、财政不很强的地区。我们的装置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免维护,免去了找人运行和维护装置的麻烦,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也走访了一些县城、高速公路服务区、离城市有一定距离的景点,我们这种装置对这些地方来说是最实用的,这方面市场我们已经打开了。”

  刘学良认为,中国的水处理工程应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并不落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都已进入中国,非标设备加工、常规管道、泵、电机等都没问题,我们落后的恰恰是所谓的核心技术膜技术,包括材料和工艺制造,最好的膜产品还是国外的。外国人来中国一般不是搞BOT(建设、运营、移交)就是卖膜产品,比如水泵、高压泵等。

  据了解,该公司2003年进入市场,发展迅速。现在主要做工业给水、工业废水、中水处理以及海水淡化,并且一直致力于水处理技术研究,希望能自主研发出质量过关的水处理产品。

  张会艳说:“1998年建设部规定北京新建小区50万平方米以上必须得上中水设施,但还有很多原有小区并没有利用中水。资金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民众对中水仍然有抵触情绪,认为中水不干净,这就需要一段时间来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同时,作为水处理这一块,就要做到真正的干净卫生。”

  刘学良说:“在中水及污水处理这方面,中国的监督力度不够、执行度差、法律不到位、没有纳到官员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指标,还有环保理念提升等原因。中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国外先污染后治理可以把后期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中国本身就是由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的,所以必然要提出零排放或清洁生产。中国的环保任重道远,改革开放30年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也付出了严重的代价:严重的环境污染。”

  张会艳说:“中国缺水,一方面因为水量不均衡、本来就少,另一方面中国是水质性缺水,主要由污染引起,这就导致本来就很紧缺的水更紧缺了,面临很大的危机。总理提出十一五期间完成污染物削减、河流湖泊水质恢复,我们现在就在作治理生活污水污染项目。大中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很完全,包括管网设施、污水处理厂建设都很完全,国家很重视,但现在问题是管网铺设不到的地方以及一些中小城镇怎么办?铺设管网和建一个污水处理厂费用差不多,面对很大的财政压力,这必然要影响居民的生活用水。

  刘学良补充说:“中国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政府要为环保立法,人民要树立环保意识。只有把法放在首要地位,从法律角度对污染进行监督治理,才能从根本上为环保作出行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靠所谓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去年11月28日,提出要拿出3000亿美元用于节能环保,但是如果政策法律不到位的话,所谓的节能减排还只能是付诸东流。”

  据悉,分散式水处理装置在国外非常普及,而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据透露,去年年底国家有关环保部门对中联动力的小型装置进行了调研展示,结果表明它是解决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非常好的思路。这块“被忽视的领域”已经开始备受关注。中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和坏境同时发展的经验,充分运用环保新理念和新技术,立足节能减排,发展与环保并举,为我国发展“绿色GDP”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