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未经考证,但听老一辈讲,在几十年前,我们的公社属于东阳县,后来才划到了嵊州,那时候还叫嵊县。”
他脱口而出:“东阳话和嵊州话都说得很好!”还反过来问我们:“你们听我说的普通话,是不是带着点东阳口音?”
“我高中在嵊州读的,当时考上大学没被录取,后来重新到巍山中学复读,那里读书的氛围很好。当时的大学录取率很低,所以离开家去大学也非常不容易。我记得当时邻居们还送了我鸡蛋粉和干豆腐皮,这让我非常感动。”
他说最终选择读化工机械纯粹是出于偶然。因为他一开始想成为医生,想要帮助母亲治病,但无奈没有被医学院校录取。复读之后,老师告诉他如果选择与高考分数高的科目关联性强的专业,录取的机会更大。“那时候在农村,没人告诉你专业怎么选,也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听老师这么说了之后,觉得自己化学和物理都考得比较好,就选了跟这两个相关的化工机械专业,结果从1983年起在这行一直干到现在。”
听得出来,这是位淳朴又念旧的院士。过往一些很细小的事情都还记得,尤其是帮助过他的人,“一路走到现在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人的成长靠大家,没人帮助和支持很难走得远,尤其是在困难的时候。”
在参观金华氢途科技有限公司时,郑津洋院士提出:如果能够降低该设备的成本并在农村中使用,将丰富的风、光资源与氢能结合起来,或许能够解决村庄的能源问题。这不仅能够提高能源的自给能力和安全性,还能够降低对外部的依赖度。
“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对农村来说,尤其是在山头山坳的,电需要从外面拉进去,遇到台风等自然灾害时就很容易断电。”他还指出,“我国可再生能源进入新发展阶段。到去年年底,装机总容量超过了全国煤电装机,而且年发电量已经超过欧洲2021年全年用电量,这是很了不起的成果。在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双碳”目标都很吻合。”
讲到后来,他甚至替金华的企业感谢起了金华政府,和陪同调研的金华市科协党组、主席施怡伟说:“平时开行业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金华的氢能企业,这些企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有的已经做到省内数一数二水平,有自己研发的核心技术,这要特别感谢金华政府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这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这让他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省科技厅给了5万元科研经费,“对当时初出茅庐的我来说,那是非常珍贵的‘种子钱’呐。”
或许也是这个原因,郑津洋特别惜才,特别重视人才培养。现在依然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坚持学生的电子邮件24小时内必回复。
他说他对学生的要求首先是阳光心态、强健体魄,心态要好身体要好,不要只顾读书而忽略健康;然后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要整天想着高工资,脚踏实地一步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做到极致,什么都会有的。”
他说他的儿子刚刚结婚,从小就没有上过补习班,该跳绳跳绳该滑梯滑梯,对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要健康要快乐,要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有些孩子太辛苦,很多家长把自己的遗憾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来弥补,其实不如由着天性发展,从玩中发现他的特长,让他做他擅长的事。”
作为浙大的教授,他说他也经常能看到一些小时候苦读书,到了大学就开始厌学的特别优秀的孩子,甚至最后走到退学那一步,非常可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发挥出来就好,不要勉强做不喜欢的事。”
他说,站在老师的角度,他更喜欢有个性和悟性的孩子,可能一开始看着调皮捣蛋,但头脑灵活,“真正要解决问题不仅需要创造性运用到多学科知识,而且还需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