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写了几篇关于汉诺威农机展的思辨文章。有不少企业同志来信进一步探讨观展感受,都谈的比较深刻,很值得点赞。
有同志说,咬文嚼字呢?并不是!这是原则的问题,如果连定义都没有搞清楚,那定义之外的逻辑推导则毫无意义。什么是农业机械化?且看官方定义: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强调一下句子主干——农业机械化是过程。什么叫化,化就是状态的改变,比如规范化。规范化就是从不规范的状态向规范状态转变的过程。农业机械化,就是从其他状态(人力、畜力)的农业向机械化的农业转变的过程。只要带化,那就还是在路上、在中间,没有到终点。我们来转引一个表格(来自《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
看得出来,当前发达国家的启动农业机械化进程较早,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英、法、德、意、苏, 都基本在1930年前后启动,利用20~30年时间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严谨一点说,实现农业机械化意味着结束农业机械化,而进入了机械化农业阶段。思考一下,发达国家启动农业机械化的最大诉求并不是农业发展本身,而是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巨大吸附(甚至抽空)。上一篇文章中也提到,发达国家更加吸附了劳动力,农业生产在原有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更加地广人稀,加之社会福利的原因,机械化、智能化是不需要调和、斡旋的必然之路。经济社会的高度发达,对农业及健康食物的定位、支撑都是科学、巨大的。深入一点说,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的力量足以支撑健康、绿色、较高利润(符合社会发展水平)下的农业自循环,同时还可以对农业进行额外的强力补贴。首先保证农业的体面、利润(即可持续性),有的甚至把农业培养成一种“武器”。比如,如某国的玉米、大豆可以倾销全世界、横扫全球。简而言之,发达国家的农业,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前提下的机械化农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现代,机械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部分。于是乎,农业本身高值高效,加之巨大的外部经济支援,农机可以为所欲为,追求高大上 。高大上的农机既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更加有效地成就了高效高值农业,完全正向促进。
反观国内,我们尚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农业生产还在不断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两个进程是同期的、重叠的。前文中也讲到,本来我国的人地比例就高度紧张,机械化所必须的集约条件是不充分的(当前的发展依然是从服务规模化入手倒逼种植规模化)。大家都知道,国家在2004年出台农业机械化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还有一组数据:2000~2004年, 全国农民工每年增长600万~800万人。2004年, 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了2亿人左右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2006) 。显而易见,农业机械化在当时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因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快速增加促成了人地比例关系的积极松动——变得有一定的集约条件了(但与发达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抽空效率有较大差距),一方面是因为务工收入、兼业收入可以补偿到农机作业费用。
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本身还是一个需要自我养活的阶段。打得过人力、畜力的农业,需要农业机械化自己具有市场竞争力。为什么丘陵山地机械化实现很慢、很难,主要还是因为使用农机没有性价比,既不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又付出了相对效益来说的不菲成本,更多的作用是在减轻劳动强度的底线上游走。加之,目前农业机械化又没有巨大的额外经济支援(农机购置补贴除外)。实事求是地说,当前的农业机械化是内忧外患的,还处在最基本的“算账”阶段——买农机有没有本钱,能不能提高效益。相信到这里,大家豁然开朗。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可以如此高大上?因为那是如鱼得水的机械化农业阶段,背靠现代国家(制度、经济、文化等),吃得开、玩得转。我们还需要农业机械化实现自我养活,一步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进而提高农业收益水平,然后实现不断成长的小循环,步步为营,并且成功立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轨道上。
不妨也计算一下,美国在1910年(时在我国辛亥的前一年)启动农业机械化,大约在1940年实现了机械化(时在我国艰苦的抗日战争初期)。我们现在看到的高大上农机已经是美国进入机械化农业后80多年的成果了。在他们实现机械化的过程中,农机产品也仅仅是符合他们当时工业阶段的匹配产品,而不是高大上的。即使现在的高大上农机,也还是符合他们工业阶段的匹配产品而已。进化过程是缓慢的,历史耐心是必要的。工程科学、生物科学、管理科学、资本力量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现代化还在路上,一步步实现),但是对于当前尚在工业化、城镇化阶段中的历史定位来说,农机全面高大上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