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田(1920.06.23-2018.03.27),原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人。四川大学化工机械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国六所高等院校开办“化工机械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化工机械、压力容器、生物能源、工程热物理、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知名专家。曾任劳动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机械工程压力容器学会、能源研究会等副理事长等。
古大田1936年至1938年就读端蒙小学,1938年至1941年就读私立胥宇中学,1941年至1943年就读重庆市沙坪坝中央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44年至1948年就读国立重庆大学化学工程系。
合影前排左四张洪沅,时任校长,九三学社社员;左五郑衍芬,时任教务长,九三学社四川大学支社、成都分社的早期领导者;三排左五为古大田
由于时局动荡,古大田大学毕业后联系好当时唯一的大型炼油厂——酒泉的玉门炼油厂,因战火激烈受阻而未成行,转而回到家乡私立中学教书,仅半年又失业。1949年重庆解放后,接到时任重庆大学校长兼任化工系系主任的老师张洪沅的邀请后,于12月回到了母校重庆大学工作,担任助教,兼任应用化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52年11月,古大田随院校调整从重庆大学调到了泸州四川化学工业学院,任讲师。从此,古大田就和现在的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最早的一批教师,古大田曾参与创建化工原理实验室,并任主任,当时就能开出12个实验的实验课。除了教学,他还为自贡制盐公司分析化验了52个盐卤样品,为綦江、南桐、永川、东林、天府煤矿等常年分析原煤产品成分,为重庆水泥厂化验水泥成品是否达标,并咨询解决了旋转窑提高灼烧段温度的问题,为长寿化工厂咨询解决了12项生产技术问题……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急缺人才,尤其是国家急缺化工机械专业人才和师资。1953年,古大田开始学习俄文,为进修化工机械专业做准备。
1954年至1956年,古大田被派去大连工学院化学工程系进修化工机械专业的全部教学、实习、实验和科研方法等,在苏联专家A.D.杜马什涅夫副教授的讲课和全面指导下,以大连工学院化机专业1956届毕业班为对象,全国一起进修的6位教师进行了讲课、指导实验、工厂实习和指导毕业设计、如何进行化工设备的科学研究和寻找研究课题、做实验等全部教学科研环节的实践和学习。
1956年秋,古大田回到原成都工学院,着手创建化工机械实验室。当时的成都工学院化工机械教研室有出名的“罗古孙”三大元老,他们是罗辉(九三学社社员,教授)、古大田、孙启才。“罗古孙”一起培养了一批教学师资人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急缺的人才输入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以解化工机械专业方面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面对紧缺的师资力量、简陋的教学条件、匮乏的教材和教具,“罗古孙”一起制定化机的教学计划与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讲义和教材、创建实验室及科研室,对统编的专业课教材和来自各校的自编教材进行审稿,对专业课的讲授、工厂实习、毕业设计指导等都是全身心投入。
1958年至1963年,古大田任化工机械实验室主任。化工机械实验室到1963年已能开出14个实验的实验课。古大田讲授过化工原理、压力容器、化工机器及设备、化工材料与防腐蚀、高等传热学、能源概论、节能原理等课程。
1961年4-5月,古大田到天津参加了高教部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统编会议”,负责统编了全国通用化机教材2本,《化工机器及设备》下册、《化工机器及设备的腐蚀与防护》。
1962年,古大田42岁时,在掌握英语、俄语之外又开始学习日文,1963年开始学习德文,目的是查阅更多的国外文献资料,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1965年,古大田带领学生到宜宾天原化工厂实习并对现场搞技术革新,改造工艺及设备,获得突出成果。
1973年至1974年,古大田参加第一机械工业部指示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组织编写《废热锅炉》参考书的工作。该书于1975年出版发行,受到了化工界的热烈欢迎。
1974年,古大田编写《高温受压热交换器和废热锅炉的热应力及过热烧损问题与设计》一书,由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1976年刻印了520本发行到《化工炼油机械》期刊的各订户,受到了同行读者的关注和青睐,书发完之后,还有许多读者索要该书,于是又重印了500本,才满足了需要。
1976年4月,古大田受第一机械工业部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邀请与广东化工学院化机系黎廷新同志一道合编《球形容器》(国外大型炼油与化工装置关键设备技术水平资料之二)一书,任主编,该书于1977年初交稿,后于1978年出版,该书受到了全国化工界的热烈欢迎和青睐。
1978年,古大田开始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结合化工、轻工、化机、皮革等专业需要运用的一些繁难解算的问题,自编出了一些计算机计算程序,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1979年2月,古大田受国家劳动总局邀请,参加了四川省内江某小合成氨厂“氨合成塔的恶性爆炸事故”的调查,参加了国家调查组对现场的事故原因分析,共同找到了事故原因,找出了以后防止类似事故的办法。
1979年8月8日,古大田受国家劳动总局(1980年改为劳动部)聘为“全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第四届)。
1978年2月,古大田应邀参加全国化机专业改编教材编写会议,将专业课原教材“化工机器及设备”“化工机器及设备的腐蚀与防护”“化工容器设计”3本书,删去机器,加强容器与设备,从而合编成一本新教材,命名为《化工容器及设备》,由天津大学余国琮教授主编,各校合编,该教材于1980年11月出版发行。
1979年至1982年,古大田参加化工部组织编写《化工设备设计全书》(共18个分册)的《废热锅炉设计》分册的编写工作,负责编写一、三两章和此分册的总统稿。
1979到1982年,古大田创建了成都科技大学“环境生物能源研究室”,其后做了生物能源沼气工程、生物能源生物化学反应器、环境保护等一些课题的研究,对生物能源的转化与利用,对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1979年8月,被聘为国家劳动总局锅炉安全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
1986年5月,古大田获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1985年9月,获得四川省政府颁发的“三十年教龄教师荣誉证书”一张及奖章一枚。
1988年,古大田被四川省能源研究会推选为副理事长。1989年,被成都市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聘为优秀论文评选委员会委员及主任委员。1989年10月,获得中国沼气协会“为四川沼气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的荣誉,1990年11月,获得“在协会工作中,成绩优秀”的荣誉证书。1995年,被聘为成都市科协第四次优秀科技论文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2000年,被聘为成都市第五届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990年代中期,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工作后在老化机楼前合影,左起:方为茂,教授,九三社员;古大田;陈文梅,博士生导师;李晓钟,博士
古大田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在教学科研岗位,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方面兢兢业业,先后出版教材、专著和辅导资料等十多本,发表论文50多篇(含合作)。他所带的研究生中后来部分成了行业的中流砥柱、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为了国家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古大田为此奉献了宝贵的青春。
九三学社四川大学委员会二支社部分社员新年慰问古先生,左起:覃建军、袁秀荣、古大田、傅红梅、刘立,古吉群拍摄